一、以“產學一體,工學結合”為特征的多形式人才培養模式特色鮮明
學院依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探索了“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學員、作品與產品、教室與車間”的一體化,做到了“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合一”。融合行業龍頭企業,針對不同專業特點,實施了以“產學一體,工學結合”為特征的多形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形成了“三環相嵌、三能合一”,“校企聯動,學做合一、訂單培養”、“學用一體、四段晉級”等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強化校內生產性實訓教學環節,實現了校內生產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的有機銜接,確保實踐教學環節占教學總時數的50%以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帶動了專業建設和以工學結合為特征的課程建設。
二、德才兼備,德于才先,創新形成了素質教育新模式
學院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將校企文化相融的素質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職業素質與人文素質,形成了“一二三四”職業素養培育新模式:即創新實施了指導教師工作模式,以強化學生個性化培養;啟動了誠信教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兩項工程”,以強化學生的品德培養;堅持開展“講普通話、說外語、用計算機”的“三熱”活動,以強化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四種能力”培養,以強化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就業率高,質量好,人才培養工作得到社會高度認可
學院共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3萬余名,學生素質高、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歡迎,首次就業率五年平均96.97%,位居全省同類院校首位。經調查,2007年,畢業生起薪平均在1300元以上,高于地區平均工資水平;畢業生工作穩定性高,一年穩定率在95%以上,二三年穩定率在89%以上。涌現出大批優秀畢業生,如80屆畢業生王方水現任魯泰紡織集團總工程師、曾被評為全國紡織行業勞動模范,86屆畢業生張忠生現為山東海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2屆畢業生馬晶晶獲全國商業技能比賽第一名,并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當選為第十六屆團中央候補委員。近年來,學生在國家、省、市組織的各類專業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2005至2007連續三年獲山東省大學生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競賽一等獎;2007年獲全國職業院校紡織面料設計大賽金獎,等等。
學院的發展得到了省市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贏得同行的認可。山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軍民考察學院后說,“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辦學定位準確,人才培養符合社會需求,成績突出,走在了全省同類院校前列”;濰坊市市長許立全在評價學院時說:“近年來,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堅持服務區域經濟,為濰坊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學院辦學引起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多家媒體的高度關注。
2001年學院被省教育廳授予“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2004年在山東省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產學結合和國際交流與合作被認定為學院兩項辦學特色;2007年在山東省高校工委組織的德育評估工作中被評為優秀等級,學院被評為“山東省普通高校德育工作優秀單位”;2007年被評為“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學院當選為中國紡織服裝高職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單位;山東省高職高專學會副會長單位、高職高專院校師資及管理人員培養牽頭單位等,在全省乃至全國職教界具有一定的示范、輻射作用,為區域經濟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學校地址:山東省濰坊市西環路6388號